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高达8000万以上的慢性皮肤病患者。虽然慢性皮肤病不像肿瘤直接威胁生命健康,但因影响人群广,诊疗周期长,而存在广泛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2020版《国家医保目录》落地执行,慢性皮肤病新药(3种)的调入体现了国家医疗保障对于这一患者群体身心健康的深切体谅与关注。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如何在新版医保政策下,进一步为慢性皮肤病患者减轻负担,提升治疗水平至关重要。2021年3月30日,由健康界主办,赛诺菲特别支持的《北斗夜话》“关注慢性皮肤病患者——专病中心建设及医疗保障能力提升”线上会议成功召开。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
会议由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晓华分别从《慢性炎性皮肤病治疗新进展》和《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特色专病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主题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
潘萌:皮肤病药物跨入靶向时代
“进入21世纪,全球掀起了靶向生物制剂的研究热潮,皮肤病药物跨入靶向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说到。潘萌主任认为,在很多慢性炎症皮肤病中,如何对白介素-4和白介素-13进行一定的调节,是非常好的治疗靶点。潘萌主任还介绍到,很多患者在治疗以后,皮损好转非常明显,而且瘙痒症状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如今度普利尤单抗作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应用于局部药物控制不佳的中重度AD的靶向生物制剂,开启了AD治疗的新篇章。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晓华
王晓华:医院专科专病建设选好带头人很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晓华认为,专业精细化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医院在开展专科专病前,除了要选准专科专病的发展方向,理清专科专病架构和支持保障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还要选好专科专病带头人,配好专病组的人员梯队。
因为专病带头人要承担本专病组业务发展、质量管理、单病种管理、数据库建设、教学研究等工作,决定专科专病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厚度,所以在人员选择时要考虑其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在人才梯队建设时要注重老中青结合,培养业务骨干,确保专科专病的可持续发展。”王晓华主任医师说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孙良丹
话题讨论环节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孙良丹主持,三位嘉宾围绕“从两会提案及2020新版医保目录落地,谈慢性皮肤病患者医疗保障能力的提升“和“谈慢性皮肤病专诊的建设与合理用药管理”展开讨论。
淮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任千里:对于慢性皮肤病患者来说,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也会面临治疗上的困难。一些严重的慢性皮肤病,比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治疗费用较高,下一步,可将病人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剂科主任艾超:医院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持续关注临床使用效果,并评估和考量临床获益,让适宜的人群、适宜的患者,使用适宜的药物,避免药物乱用,真正让药物管理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保科主任陈登菊:政策的落地,为广大的参保人员和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增加了新药和特药的可获得性,同时,也极大降低了患者负担,下一步,应积极应对药品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孙良丹,对讨论环节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慢性皮肤病药物纳入医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负担,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医生、医院及地方医保部门更加规范地保证医保政策落地,最大限度地让医保红利惠及患者。